科学教育——上理工【新工科•讲堂】能源及其工程应用

作者: l  发布时间:2024-03-25 浏览量: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高度重视与担当。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3月15日下午,新工科•讲堂迎来了“能源及其工程应用”学术讲座。


专家指导,科技前沿的启迪者

图片


“在能源的海洋中,每一滴水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每一丝光都可能照亮未来。”刘高洁博士的讲解,像一本开启的指南,为同学们提供了能源学习的指引。刘高洁博士身兼多个国家级项目,是能源领域的青年学者,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她以专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


能源转换,未来可期的绿色梦想

图片


“高效的能源转换,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向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一步。”刘博士以专业且系统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了能源转换的核心意义。在全球能源需求激增的今天,如何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促进碳中和,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图片


实践案例,点亮理论与现实的灯塔

图片


“每一个科技进步,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最真切的向往。” 刘博士通过对太阳能光伏转换、风能利用、氢能储存等前沿技术的介绍,刘博士不仅展示了能源科技的最新成就,更用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分析了农民在自家农舍上加装光伏板年收入11万元的案例,反映出乡村振兴中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她的讲解,让在座的每一位师生都能直观的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

图片


互动交流,激发探索未知的热情

图片


“勇于提问,就是迈向未知世界的第一步。每一个好奇的心都有可能是未来科学的新起点。”刘博士鼓励同学们积极提问,就同学们提出的空调中能源转换原理,三峡大坝工作原理以及试电车如何通过燃烧氢气提供电能等问题,做了耐心细致地回答,详尽解答有关能源转换原理、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等问题。

图片


同频共振,铸就科学梦想的青春航标

图片


“在能源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铸就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同行,以青春的热情和科技的智慧,为建设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地球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刘博士在讲座最后激励同学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同学们表示这次讲座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知识储备,也深刻触动了内心的思考。

图片

学术讲座深化了同学们对能源科学的理解,点燃了年轻心灵探索科学、献身于绿色能源事业的热情。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们去追寻那些还未被发现的奥秘,去实现那些关于绿色地球的美好梦想。

图片



学习体会


吴志灏:

今天,我和我的同学们有幸聆听了刘高洁博士关于能源与机械工程学的精彩讲座。刘博士运用了丰富的资料和画面,生动地展示了能源的开发、机械设备的运作原理以及能源转化的过程,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新与探索的科技世界之中。

学术讲座内容涵盖广泛,不仅包括了能源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还深入探讨了能源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刘博士对复杂科学原理的简明扼要的解释,让我对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领域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理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博士分享的一些成功案例和实际应用,这不仅展示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创新的无限遐想。讲座让我受益良多,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加深了对能源科学和“新工科”工程技术的热爱。感谢刘高洁博士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讲座,也期待将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继续学习、探索和进步。


陈稷洋:

在今天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刘高洁博士带来的有关“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讲座,让我更加明白了有关国家能源的来源和工作用途。从能源的种类切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包含风能、水能、化学能、核能、地热能、太阳能。其中风能和水能可以通过风车、水车、水轮机直接转化为机械能;而化学能、核能、地热能、太阳能要先通过燃烧、裂变聚变、光热转换等方法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热机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同时,热能也可以直接使用。机械能可以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反之电能可以用电动机转化为机械能。这一系列能量之间的关系,让我非常感兴趣。

此外,今天的讲座还触及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这样的重要议题,揭示了它们的核心原理。我感觉,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我需要进一步巩固我的基础知识。我打算在课后向刘博士进一步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我期待将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习机会。


周旻洋:

本周,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老师开展了关于能源转换的讲座,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使我们受益匪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能源转换利用的关系这一模块。老师围绕着多种多样的能源,分别讲解了风能,水能,化学能,核能,地热能,太阳能的转换与利用。

又引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言论,使我理解到了中国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努力。蒸汽动力装置循环—郎肯循环(Ranking cycle)无疑是本次演讲的重头戏,正是这种装置为三峡大坝的源源不断产生的电力提供了基础,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强大力量。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