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十大关键词

作者: 上海市储能中学 发布时间:2006-10-27 浏览量:

《领导决策信息》杂志2006年第41期发表文章《六中全会>;决定<;10大关键词》,全文如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个共同”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编者按:1018,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目标。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理念、战略和目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也是我们做好建设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前提。

  四位一体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关专家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增加“和谐”的修饰语,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日前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专家指出,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决定》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决定》指出,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有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3年却基本没有增长。财政部部长金人庆1013在北京举行的中俄公共财政管理研讨会上明确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将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第一线平台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

  公安部已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公安部部长周永康今年4月份在山东调研时强调,各地公安机关要精简机关,充实基层,使民警真正沉到基层所队特别是深入到社区、农村,把警力摆到街面、路面和维护社会治安最需要的时空。此前的27,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警力下沉,基层所队实有警力要占到总警力的85%以上,而且要坚持不懈,一抓三年。近日,公安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要求逐步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

  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以上。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必须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

  党内和谐

  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这方面,《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强调党内和谐是一个新的命题,而且有新的意义。过去我们都是提党的团结和统一,现在提出党内和谐很有针对性。如何实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专家强调,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新内容。

  做好社会工作,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人才队伍。早在2003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即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在,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央又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今年7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今后,民政部将在全国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全面启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决定》要求,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决定》指出,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决定》还强调要依法保障公民表达权、监督权。《决定》指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一论断是党中央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新表述。“两个共同”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综观此次全会确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从增加家庭财产,到促进充分就业;从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到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不论是远景勾勒还是眼前举措,都把实现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

  专家指出,“共同建设”涉及的是公众参与和谐建设的义务和责任,“共同享有”涉及的是对公众权益的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同时,社会公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是引领人们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要把双方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搭建制度平台。为此,《决定》提出了加快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措施,只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社会公众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就一定能化作美好的现实。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