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作者: 上海市储能中学 发布时间:2006-09-21 浏览量: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重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00名。江泽民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的内容共分四个方面:(一)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二)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三)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四)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张震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党的十四大的第一大贡献是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党的十四大的第二大贡献就是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这个理论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祖国统一问题,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问题。 

    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四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十四大是我们党和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