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情 以情定声——评季红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一、课题介绍
季红老师讲授的是部编新教材第三单元第7课,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文学阅读与写作,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的诗意。单元学习任务又分为3个任务群去完成,任务一: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理解诗人和作品,把握诗人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即知人论世,阅读作品。任务二:通过朗诵,读出不同诗人作品在韵律、节奏及情感表达,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任务三:品味独特的艺术匠心,理解深刻的思想意蕴,抓住感悟点,撰写短文,评价作品。3篇课文8首诗歌体式各不相同,季红老师在前期教学中教会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去把握作家的人生感悟之后,对于今天授讲的第7课也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设计朗读脚本,用声音语调之变化,停顿抑扬之节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品味、比较等方法涵泳体察,体会到诗人的独特生命感悟。完成本单元任务的关键点是朗诵,在上课前季红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让学生预先完成作品的朗读脚本,学生要在脚本的设计里思考这个字怎么读?读的依据是什么?要怎样从声情、诗乐的美感角度设计朗读节奏和声调,因声求情,以情定声,带领学生走进魏晋诗歌,走进曹操陶渊明的生命情怀。根据计划,她们将按排10个左右的课时来完成第三单元教学的任务,今天这节课是她们对于任务群二:撰写诗歌朗诵脚本,通过朗诵活动,用声音再现诗人情感的一次尝试。
二、课堂评价
这节课所呈现的特点有三:
1、 单元任务明确,语文素养体现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多样的人生。单元的任务是文学的阅读与写作。季红老师在课上借助朗读,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就是她课题当中想反映的因声求情,同时在明确了诗人思想感情之后,再反向用情入声,以情定声,达到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效果,也欣赏到了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诵读是本单元要体现的素养要求之一,在这节课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详略得当,张弛有度
之前说过她们的单元包含6首长短不一的诗歌,要完成阅读与最后的写作(学写文学点评),在课时设计当中,本单元最多安排10个课时,容量大,要求高,不仅要体现朗诵的素养,还要能了解古诗词中对偶、平仄、押韵等不同语言形式特征, 还要通过单元学习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最终将这些素养能转化为写作能力,尝试完成文学短评。这节课,季红主要针对曹操《短歌行》,带领学生进行丰富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评赏诗歌,最终达到读对其音读美其文读准其情的效果,然后由此及彼,将所学的能力素养迁移到陶渊明的其文其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3、 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现绿色课堂
在教学当中,我们看到无论是之前展示的学生脚本,还是课堂当中各种形式的朗诵,无论是讨论研究还是主题发言,都强调学生的活动,在丰富而有效的活动中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本次教研活动“强底蕴、宽视野、育情怀”的思想要求,也体现学校一贯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知识引领的绿色课堂要求。
三、课题思考
先行者为我们开设的这堂实践课,给我们揭开了新教材神秘帷幕背后的一角,让我们看到了践行的方向,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困惑,比如单元目标、学习任务与课时目标不能匹配的时候,怎么办?在培养学生诵读素养的时候,对于丰富的诗歌的其他知识(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要怎样灌输取舍?新教材的教与学,与学生最后呈现的练与考要怎样匹配评判?为此专家老师——现黄浦区教研员彭万侠老师为我们解疑答惑。首先彭老师对季红老师的课给与了最大的肯定,提出这节课真正体现大语文的理念,同时提出了课下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必要性,要求我们立足单元要求,鼓励大胆实践。新教材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新教材中的任务群也给了我们更多实践的机会,非常感谢季红老师为我们呈现如此精彩的一堂课,也非常感谢彭老师对我们学校语文教研工作的一贯支持。且行且总结,为推动语文改革,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