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一个难题:不少学生抄答案,而且是抄各种参考书上的答案。可以说课本后面的练习题全都可以从参考书中找到答案。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也完全成了学生的“答案宝库”。许多教师采用了各种办法,或者没收,或者告诉家长不准购买,甚至见答案就撕掉,然而,防不胜防,屡禁不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堵”不如“导”,“照抄书”不如“会抄书”——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参考书,让他们真正利用好手中的资料。
第一,通过答案的示例,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
如学完《社戏》一课布置作业时,我有意在课后练习题中加入了几个小问题。如第四小题考查动词表达的内容和含义,我要求学生再举出一二个用动词来表现人物心理和特点的例子(如《小橘灯》中小姑娘制作小橘灯的系列动词,《背影》中刻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词等)。这样补充后,即使学生抄参考书的答案也必须思考、回忆,答案在此成为了一个示例。也正由于答案的准确性,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类比、思考,在“抄”一道题的同时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并加深理解。
第二,利用参考书的答案和小结,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每学一篇课文之后,总会有很多的同音字、形似字或者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内容需要小结,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上的相关小结来完成。如教科书《工之侨献琴》一文中就有通假字“希”通“稀”没有标示,学生从参考书中看到后来问,我解释后进一步要求大家利用参考书总结文言文单元的通假字并将这些答案“抄”在笔记本上。结果他们不仅完成了书上已有的知识的小结,还找出了“陇”通“垄”等书上未注明的通假字。同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参考书完成一系列知识的小结,既能培养他们整理、归纳的能力,又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利用参考书的答案和注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研究精神。
在讲“匣而埋诸土”的时候,学生遇到了问题:有的参考书将“匣”讲为名词作动词,而有的却将“匣”讲为名词作状语。抓住这个机会,我引导学生总结了课本和参考书中所有的“名作动”和“名作状”的例子来比较,再进行判断、归纳。由此,一方面解决了问题,一方面又鼓舞了学生大胆质疑、认真分析和研究的精神。这正是多本参考书带给我们的教学机会。
当然,引导学生使用参考书的方法还很多,比如拓展所见、所闻,学会资源共享等。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一想到参考书有答案就单纯禁止,而应该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使用它,让他们在所谓“抄答案”的同时有所领会,有所提高,变“答案宝库”为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