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多样、多情——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略

作者: 上海市储能中学 发布时间:2007-01-07 浏览量:

 

多知  多样  多情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略

 

多年来,语文教学功耗大,收效微。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还是读不成句,写不成篇,各方面对此颇有微词。我想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付考试,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得呆板、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学习兴趣,便失去了学习的激情,效率自然就低下。看来,再不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真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即“多知”“多样”“多情”。下面分别来谈。

一、多知即知识要丰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喜欢知识丰富的老师。如果教师知识不丰富,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多方面联系,教学语言乏味,学生势必会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低下。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首先是本专业的知识。对于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这是不待说的了。其次,对于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教师也要广泛涉猎,心中有数。比如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多方面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对于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教师也应该略知一二,这些在实际的教学中都有可能用得到,也容易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多样。即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法陈旧、单一,老是一个模式,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中呆久了,人就会因为缺乏“刺激”而精神不振。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法,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不断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刺激”他们求知的欲望。比如学习散文和诗歌,由于这些作品大多语言优美,文字简练,感情丰富,我们可以运用“诵读法”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点拨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从而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再比如学习小说、戏剧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以让学生亲自改编、排练、表演。学生在改编、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对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这时老师再加以适时指导、点拨,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效果要比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好得多。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多情即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本身就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或赞扬,或批判,或歌颂,或揭露,或愉悦,或悲伤,或昂扬,或伤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然后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使之产生共鸣。针对不同的作品,教师蕴酿不同的情感氛围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前总会针对不同的作品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以此去激发学生的情绪,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为理解作品打下很好的基础。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愉悦的心情,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生机盎然的春天,激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憧憬、向往,然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从而使作者与读者,学生与老师,情绪、心理、感受统一和谐,产生共鸣。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激起来了。

以上这“三多”,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我认为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切实可行的。现不揣浅陋,提出以与同仁共勉。(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语文组    王笑天

来源:语文大课堂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