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效率
江苏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郑明秋 214073
摘要:文章从四方面反思了提高探究性教学效率的措施: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科学选择探究类型、努力实现知识建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探究、探究性教学
从2005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新教材。体现每个模块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这套新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中选择有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课题,并获得知识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的,有它的许多优点: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更多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方向和方法,一方面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已有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认真反思后也不难发现,有些探究性教学的组织纯粹是硬凑,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表面上很热闹,实际收效却很少。
因此,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内容、学校设施条件、学生实际能力等实际,组织好相关探究性教学,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做科学来体验科学的真谛,发挥其创新精神,改进他们的思维品质,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积极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主、探求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设计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良好的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富有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等途径创设探究情境,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同学深入下去。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高一新教材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时,我安排六人为一小组,通过对相关实验材料的阅读分析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资料1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与处理的哪个细胞有关?与该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如果要完善此实验,还应该做怎样的补充?资料2中,蝾螈受精卵原来无核的一半为何可以发育,速度为什么慢些?资料4中,怎样排除伞藻形态结构的建成与“柄”无关?
在探究活动开展中,要求每组同学指定人选作好记录,并届时通过实物投影将本小组的探究结果与大家交流。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很高。在汇报交流中,同学们认为:资料1中美西螈的移植实验,还应该设置对照实验,即:将白色美西螈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黑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若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是白色,则两组对照,才能说明美西螈的肤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同样,在伞藻嫁接实验中,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照措施:伞状帽伞藻和菊花帽伞藻的帽去除,分别将柄嫁接到对方的假根上;在伞藻的核移植实验中,也应该增加一组:将伞状帽伞藻的细胞核取出,移植进去核、去帽的菊花状帽的伞藻中,其柄上将建成伞状帽。对这样的探究结果,老师应当毫不吝啬自己美丽的辞藻进行表扬和鼓励。显然,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取得了理想的探究结果。而且,这样类似情况的处理和安排,也会使同学经常处于主动的思维过程中,因为,有些问题的设计富有挑战性,对于高中同学来说,他们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这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二、科学选择探究类型
在探究性教学中,要组织同学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灵活采用不同的探究教学类型。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探究类型有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独立探究与群体探究。当然,这些探究类型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混合使用,新的类型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创造出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是高中年级生物学学习的起始模块,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侧重于观察与实证,即学习科学家的一些科学实验,从中获得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教学中,要求同学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影响消化酶的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并根据提供的一些材料用具、设计实验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完成科学探究。从这样的组织安排来看,给予了同学更多的选择空间。例如,从酶的选择看,既可以选择过氧化氢酶,也可以选择唾液淀粉酶、α-淀粉酶、胃蛋白酶等等;从影响酶的条件来看,既可以选择温度,也可以选择pH。学生除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外,还必须考虑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酶,因此,所探究的问题和设计的实验自然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同组的同学探究不同的问题,全班同学将会有更多的问题和心得进行交流。这样的探究性类型远比全班同学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碰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要多得多,所涉及的信息量要广泛得多。
有些知识的学习,不一定如上述那样处理,它们比较适合选用教师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讲解和演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探究类型。也就是说,学习课题、假设、验证的方案和资料、实验由教师提供,学生通过演示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强化了意义学习。例如,“细胞器的分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采用这种探究类型的教学比较合适。
三、努力实现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在重视探究过程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探究的结果。在这里,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过程搞得好才能取得好结果,为了取得好结果才会重视并努力地去搞好过程,过程可以培养人和锻炼人,结果可以鼓舞人和激励人。因此,只重视过程或只有过程的探究不是科学的探究。笔者听过一些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中只有热闹的表面,却很难达到思维和内容的深入。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同学利用现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讨论来对自己的假设作出检验。最后要引导同学不断总结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特别是看实际结果是不是像自己所预期的那样,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探究结果不仅包含了新经验的获得,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经验的合理性的评价、分析及调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同学提供实时的帮助和引导(包括讲解),而不是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中“游离”于课堂外,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同学们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而不只是理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样,同学们将对知识具有更深、更灵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迁移应用,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思想)。
四、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七项因素。笔者以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在改革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也才能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就探究性教学而言,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条件与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生物学教师除必需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经验和科研训练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能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教”引导“探究”。探究性教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要绘声绘色,浅显易懂,不能胡言乱语,信口开河。要善于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同学进入情境展开充分思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同学平等交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反馈。教师就应该是智慧象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
总之,影响探究性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为,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才能去除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要经常反思哪些知识的探究处理比较理想,反思自己的语言组织是否科学恰当,反思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否成功,反思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这可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做,一定会带来生物学教育教学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