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已非净土

作者: 上海市储能中学 发布时间:2006-10-27 浏览量:

                               南极大陆已非净土

    南极洲是世界上仅剩的几块广袤荒野之一,但是外来物种正在入侵南极,不少非本土物种已在南极“安营扎寨”。据2006年6月的《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北极的蜘蛛蟹、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杂草已经在南极安营扎寨。人类也向南极周围岛屿引入了200多种非本土物种,造成灾难性后果。鼠类和猫类已经占据了海鸟的全部领地,野兔和驯鹿毁坏了当地植被,外来植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导致南极气温上升,更会加剧外来物种入侵危险。

    过去一直发现南极洲的海豹和企鹅无故大量死亡。最近在南极洲企鹅体内发现了传染性的粘液囊病(Bursal,一种家禽病)病毒的抗体。在岛海狮(Arctocephalus gazella)和韦德尔海豹(Leptonychotes weddellii)体内也已发现了布鲁氏杆菌(Bruccella,使牛早产)的抗体。这些虽然不是由于人类的直接杀戮活动造成,但是意外引入并传播野生动植物疾病的可能性随着南极洲到访者的增加也增大了。

    很早以前,《南极洲条约》就已经认识到疾病传给南极洲野生动物的可能性,1962年南极洲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生物学工作组第一届研讨会上就提出了这一忧虑。然而,这以后极少引起注意,几乎未采取实际措施保护南极洲野生动植物免受引入的疾病影响。

    1964年,南极洲条约体系认可了《南极洲动植物保护协议措施》。除非经批准,该《措施》禁止引入任何非条约区域内本土生长的动植物。该《协议措施》还包括防范意外地将寄生虫和疾病传入条约区。所有狗(进口作劳作之用)必须接种,预防瘟热、传染性犬科肝炎、狂犬病和细螺旋体病,禁止将活家禽带入条约区。1998年,《南极洲条约环境保护协议》(马德里条约)生效时,该《协议措施》被新规定所取代。不再允许签约者把狗带到南极洲,条约区内已存在的狗也要清除。

    防止将外来微生物传给南极洲本土动物的防范措施包括:禁止进口活家禽(其他鸟类);定期检查家禽肉是否有纽卡斯尔病、肺结核和酵母传染的征兆;最大限度地避免向南极洲输入未经消毒的土壤。

    虽然许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对南极洲的进口原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控制,但是,国际法中没有反向的检疫控制。也许是因为南极洲没有类似的国家自主利益(例如,保护国内家畜市场),因而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建立检疫限制,因此,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