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教学公开周之校外篇
储能教学公开周之校外篇
——奇妙的文博之旅
撰稿 方莉
序:十四周,是储能中学的教学开放周。校内,好课不断;校外,精彩纷呈。方莉老师为上海市艺术人文地基策划的文博之旅给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如何妥善运用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实民族精神纲要,来自全市的25名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午,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老师带来精彩的讲座《文物·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他用生动翔实的案例与学员分享如何巧妙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会思考、能创新的人。在上博推出的《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系列中,学员们看到《设计中国》单元例举的西汉时期的“雁鱼铜灯”。该灯的设计原理好似现代的抽油烟机,堪称最早的环保台灯。在郭老师惟妙惟肖的解说中,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充盈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令学员肃然起敬。
接着,学员方莉在青铜馆为老师们上了一节研究课《德器双馨——〈陋室铭〉综合学习》。方老师来自距博物馆十分钟路程的储能中学,在上海博物馆担任了十年志愿讲解员,是一名积极开发身边文化资源的有心人。储能中学于2005年开发了《上博印象》课程,培养了无数文博爱好者,不少学生在市文博大赛中获一、二等奖。此次方老师结合语文教材与青铜馆的铭文,与学员互动交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铭文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铭文称述功德的作用贯穿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高洁伟岸的人格震烁古今。
下午,学员们参与文化体验活动“软陶制玉”。中国古代玉文化悠久绵长,“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深入人心。通过动手仿制玉器和参观玉器馆,学员们认识了玉器的造型、纹饰、用途和佩带的方式,对玉文化的内涵有了一定了解。
最后,学员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上博建馆六十周年特展《竹镂文心》和《金玉华年》。这两个特展的主题便很值得含咏咀嚼。教师以传授知识为本份,博物馆以传播文化为己任。文物沟通起了这两者,成为桥梁。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眼光、有魄力的未来建设者,如何将有形的物质文化化为自身用无竭尽的精神追求,需要我们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