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活-征文之一
诗意的生活
那天参观世博会,五点半就已经在那里排队,一半是为了能够看到向往已久的中国馆,一半是为了下午有充裕的时间探赏享有盛誉的后滩公园。在八号门进来后的北边,循着近岸水面架起的木质路桥,在芦苇扑道各种水草滋生的幽静环境中找到了后滩的注水口,看水流翻滚汩汩流淌,后滩
迎面一列武警战士巡逻而来,我怕自己的行为有些放纵不雅,迟疑间,队列已近,我靠在路边让过。唉,担心什么,亲近大地原本是每个人权力啊,在城市生活多年的我们有过几次真正拥抱亲近过大自然呢?
在世博园区最西端的渡口旁,我停了下来,听江涛拍岸,看江流匆匆,满载游客的轮渡隆隆驶过。对面高楼耸立,脚下荷塘莲花。美哉,后滩!美哉,上海!身处诗意美景之中,眼收现代都市的壮阔。这确是一种惬意,坐拥自然恬静秀美,享受现代便利富有;这也是一种诗意,荡涤了心灵的尘埃,放松了心灵的禁锢;这更是一种和谐,绿色不应仅仅是城市的点缀,更应该是城市的主题,人类的居住,原本就像鸟儿们生活、筑巢在大树上一样,人类是自然的孩子。
有人问:
为什么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
为什么有这样一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为什么近来有些白领退出一线城市,投向二线城市?
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城市的问题正在凸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要求的提高,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日益关注,对城市居住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一个栖身之地,人们对城市的生活工作居住,已经有了更多的期待,城市,只有符合了人们的理想渴望,才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在城市能够拥有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
为什么提出“诗意的生活”?因为,诗意的特征是一种意境的美,那是在任何物质文明阶段都可以达到和追求得到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晋朝陶渊明农耕时代的意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是唐朝刘禹锡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意境;“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是元朝张养浩描绘江南水乡的如画意境……千年之前的古人尚且能够获得一种诗意的生活,那么对于我们更不是一种奢求吧?诗意生活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这种诗意生活的核心就是人,人的追求取向,人的欣赏层次,人的心态情意。
再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世博会对外宣传口号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意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这是比较科学的命题,然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居住城市,就会让生活美好起来”,这是对“城市居住”作为充要条件的理解;有人理解为“只有居住在城市,生活便捷,享受的物质和教育层次较高,生活才会美好”,这是把“城市居住”作为必要条件的理解;还有人认为“居住城市忍受孤独和压力原本是为了赚钱,但是通过努力,城市的生活也会跟悠闲恬静的乡村生活一样,变得美好起来”,这是把“城市居住”作为并列条件来理解的。
第一种理解到目前为止显然还不成立,那些退出上海等一些城市的高级打工仔,认为是生活成本太高、性价比太低。有研究生毕业后在香港就业,曾这样倾述内心感受,“香港很繁华,但是总感觉这种繁华不属于我。住不好,吃不起,玩不了,没什么朋友和亲人,死抱着一座城市,被莫须有的浮华所绑架着,有意思么?”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能距离诗意的生活更近。
第二种理解也是比较符合中国特色的,人们对城市的向往由来已久,趋之若鹜。最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一部分人家动迁,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成本胡提高,居住在城镇则让他们感觉很不自在。“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造成这种情况,一定是城市问题没有解决,城市的功能不应仅仅停留在商业、交通、工作和消费方面,应该更大力度地从生活居住方面营造美好的环境,这种环境不能仅仅是绿化的点缀,虽然绿化方面还只是个开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重视人与人交往活动的建设,是消除城市寂寞孤独感、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降低生活成本,增加食品货物供应,政府减少税收;营造安静的生活居住环境,降低噪音,提倡低碳简洁的出行方式和生活理念,等等。
至于第三种理解,那是多元生活观的表现,诗意本属于乡村,把它植根于城市,让城市也拥有诗意的美好生活,那是人类聚集迁徙到城市以后,历经几百年现代文明和自身生命渴望的矛盾发展后的必然追求,更好的城市,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因此,我觉得,城市,其实离自然并不远,只是观念远了;生活,离诗意并不远,也只是闲情少了。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奏响了人类未来城市生活的序曲,她是一颗种子,已经深埋在人们的心底,她期待着阳光雨露的好环境,她期待着我们用智慧和激情,去尝试诗意的居住,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