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故宫后突发“奇想”为圆梦坚持不懈

作者: 上海市储能中学 发布时间:2007-12-10 浏览量:

转载上海新闻晨报(12月9日)

                                   观故宫后突发奇想为圆梦坚持不懈
                      9年,雕出红木迷你故宫三大殿

晨报记者陈文摄影报道
  雕梁画栋,重檐飞峻,繁华壮观都城。没人想到,巍峨雄伟的紫禁城,竟在本市一位普通市民的手中,被微缩成一件红木雕刻建筑群。储能中学职工吴韧翔昨天向晨报表示,他此举纯粹是出于爱好。吴先生9年前突发奇想,用自己的木模手艺,将故宫的三大殿微雕成红木工艺品,他的苦心终于在上个月修得正果。

  每根线条都按比例雕刻
  迎面是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昨天下午,记者在吴先生家看到的这件红木故宫微雕,令人仿佛看到了真实的故宫三大殿。细致的雕工令人赞叹———御道上的龙雕、殿牌上的文字、飞檐上的仙人,都按照原样翻刻而成。吴先生告诉记者,这件微雕整整花去了他9年的时间。
  “1998年,我在故宫里整整4小时,拍了6卷胶卷,才把三大殿的基本特征带回上海。吴先生说,之后他从文献资料、网络上不断搜寻故宫建筑的样本和数据,尽可能用一定的比例展现原汁原味的故宫。
  比如,保和殿的特点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至尊,殿前御道的长宽比例也都有特别的规定,这些细节我都没有忽略。每根线条都是按照真实比例雕刻出来的,从侧面看每根线条都笔直连贯。吴先生表示,制作期间仅图纸就塞满了4大袋,只要有一个地方处理得不好,他宁可返工,也不将就。

  材料全来自红木老家具
  吴先生说,他的微雕红木故宫主要分底座和三大殿四部分,长2.78,宽1.71。其中,制作底座就花了整整3年时间。每天最多才能雕10块栏板,底座上一共用了1024根木柱、1024块栏板,真的是慢工出细活。最让吴先生得意的是,太和殿垂脊上著名的9个走兽,从龙至行什,他都是按照原貌刻成的,最小的仅半粒米大小。
  整件红木微雕故宫,最难做的是太和殿,最费时的是底座。吴先生制作这件作品,底座用了3年,中和殿做了2年,太和殿和保和殿用了4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吴先生的微雕红木故宫,材料都是从旧的红木家具上拆下来的。吴先生告诉记者,所有材料是他在城隍庙里的红木家具店,找那些损坏的红木家具,一条桌子腿、一块木板,经年累月地积攒起来的。不过,也只有旧家具才有如此质地细腻、乌黑发亮的老红木。因此,这件作品的造价也不菲,仅材料就花了5万多元。

  在简易工作间倒腾”9
  吴韧翔是储能中学的一名普通职工,从前做过木模工作,有点手艺。他说,之所以做这么一件红木作品,只是出于一次突发奇想。我看到故宫如此巍峨雄伟,便想用自己的手把它做到家里来,没想到真的做成了。
  因为平时要工作,吴先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加紧制作,但雕刻是急不得的,有时一天只能做一点点。比如刻太和殿上的屋瓦,只是刻线就用了他一个暑假的时间。为了做这件艺术品,他平时不出去应酬,有时间就躲在自己的小工作间里倒腾,从不间歇。
  吴先生制作这件精美工艺品的地方,是他家天井里不到4平方米的简易工作间。简单的设备,灵巧的双手,一名普通的雕刻爱好者做出如此精美的雕刻作品,令人赞叹。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