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储能中学办学情况(2013—2017年)综合督导意见书

作者: 上海市储能中学 发布时间:2017-12-11 浏览量:

 

根据《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等相关法规,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成督导组于20171010-11日,对上海市储能中学办学情况(2013-2017年)进行了综合督导。

    督导期间,督导组听取了原校长周政的自评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交流,访(座)谈共53人次;观课20节;对99名教师、141名学生和159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巡视校园、查看设施设备使用情况;听取了学校责任督学关于学校办学情况的介绍。

经汇总分析,督导组认为:学校以“知行精进,储能效实”办学理念为引领,明确办学发展目标;以成功创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坚持“优化资源,主动发展”,克服困难,应对教育改革挑战,适应高考新政要求,实施走班教学,满足学生选课需求,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探索三类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新途径,打造绿色课堂,发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拓展育人渠道;从完中办学特点出发,坚持“互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学校注重人本化的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统整了一校两部的有序运行;基于网络平台拓展教研时空,助力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联动发展。学校发展定位适切,各项工作措施有效落实,上一轮规划目标总体达成,新一轮规划扎实推进,办学水平保持稳定,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得到新的发展。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目标与管理

1、办学理念鲜明,发展目标明晰,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学校对“知行精进,储能效实”办学理念的内涵具有清晰、恰当的诠释与理解,以此为引领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基于区域教育发展要求和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完中)发展定位,规划学校未来发展,确立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学校注重以规划统领学校发展,细化阶段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分解至学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推进,促进了上一轮规划目标总体达成。学校以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导向,将“打造三支过硬的队伍——管理团队、教师团队、辅教团队;抓实四大工程建设——学子形象塑造工程、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工程、课程体系构建工程、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任务,并从进一步发挥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突出作用;努力创建数字化校园,为师生搭建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建立规划实施的自评反馈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诊断、监督与调控等三大方面,不断完善规划推进与落实的保障机制,有序推进新一轮发展规划实施,加快学校内涵建设。两轮规划实施以来,学校发展稳健,各项工作扎实开展。问卷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全面达成”和“较好达成”总计达96%

2、完善制度建设,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学校注重管理中的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一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依规管理,使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促进了一校两部的统整协调和规范有序运行。五年来,在《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教职工工作考核细则》《绩效工资调整工作的方案》《教工惩戒问责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学校管理规程,加强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检查、考核的全程管理。二是在管理制度执行落实的同时,学校积极营建“严谨守纪却不失温馨融洽,敬业争优却不失包容协同”的“家园文化”,注重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并举。把“家园文化”元素引入、渗透、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之中,唤醒教师主人翁意识,落实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以“家园课程”为载体,增强职业幸福感,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校园氛围,凝聚人心。

学校党支部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工会、教代会充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学校注重校务公开、透明,重大发展决策及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重视听取教职员工意见,多方征求的建议,激发了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推进了民主监督机制建设。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学校领导班子的民主作风、民主管理以及校务公开感到“满意”和“较满意”总计达89%

(二)课程与师资

1、注重课程育人,整体架构课程,丰富学校课程内涵

    学校严格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和实施计划,三类课程设置齐全。学校以“知行精进,储能效实”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建设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分段设定并细化课程目标,整体架构学校课程。通过三类课程的有机整合、打造储能绿色课堂、减负增效、核心科研项目推进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通识性课程既注重人文素养、又注重科学素养的培育,以避免文理过早分科。学校注重校本和在地资源的利用,开发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等四大类校本课程,丰富了课程的选择性,其中有一批被评为区特色课程;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探索“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等课程编制,辅佐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的规范性,形成了校级、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的层级管理机制,保障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和目标的达成。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感到“满意”和“较满意”总计达87.23% ;家长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在满足孩子发展需求方面感到“很满意”和“满意”总计达92.45%;教师认为学校的课程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满足”和“基本满足”总计达100 %

    2、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绿色课堂,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学校以绿色指标体系为指引,打造绿色课堂,从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形态,利用学案、周学习案、专题研究项目为学生开发多种有效学习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会学、乐学。按照高考改革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积极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确保学生选课需求。学校注重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分层教研活动制度化,学校每学期均有序开展不同的主题教学展示周及专题研讨会,不断探索绿色课堂建设,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近两年的研讨主题包括“走进、体验、感悟”“我行我秀,我动我乐”“网络助我成长,课堂让我期待”等。

为落实“减负增效”,在教学环节上探索,关注细节,激活课堂。从2015年开始,专门针对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讲解时间、讲台停留时间、学生提问次数、听课教师行为作了规定和限制,以引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在申报上海市数字化课程环境与教学创新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网系统的功能,积极探索开展基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的数字化个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动、自主学习。问卷调查显示,高中教师认为学校构建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选课走班管理机制方面的工作“目标清晰、有措施、成效明显”和“有目标、有措施、有一定成效”总计达90.7 %;初中教师认为学校推进、落实绿色指标,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工作“有很多举措”和“有一定的举措”总计达97.8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和“较满意”总计达 92.91%;家长对任课老师在教育能力与教学效果方面感到“很满意”和“满意”总计达 94.34%

3、增强职业认同,注重骨干培养,厚实师资队伍力量

   学校以建设一支“德高、业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从教育理念、师德师风、学科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建设。将师德教育列为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师德教育有机融合,树立优良的教师形象,弘扬身先示范、爱岗敬业的师德精神。结合精神文明创建,举办了《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礼仪修养》的师德专题讲座、援疆教师事迹交流会、《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会等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学校制定《储能中学教职工行为准则》,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出“家园课程”,倡导家园文化,积极引导文化自觉,提振教师的职业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任课教师的师德修养感到“很满意”和“满意”总计达96.22%

    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促进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合理、年龄层次衔接、整体素质优化”。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分层推进计划”基础上,注重对骨干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引导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编制了《职工专业发展阶段性自评表》,注重对个人发展规划达成情况的自我反思、总结和评估。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健全,构筑校本研修平台,拓展网络教研空间,以集中学习、分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和模块化内容,对教师开展核心素养、专业操行、教研聚合等多方面的培训。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的认为校本研修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作用大”和“作用较大”总计达89.9%

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基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数字化课程环境与学习方式转变》引领,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搭设多种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层面的教学比赛和展示,参与区、市校际间互动交流;输送骨干教师开展高一层次进修和学习,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市、区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培养工程的学习;举办高级教师论坛,系统开设各类讲座;引进外校知名特级教师加强教师培训的指导力量;组织中、高考教师及4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中、高考模拟测试。学校推行导师聘任制,采用“个人申请——提出导师意向——校定被带教教师——确定带教导师”模式,创新带教方式,为有需求的青年教师配备带教导师,提高青年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力量得到不断发展。

(三)资源与保障

1、资财管理有序,注重资源配置,努力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资财规章制度齐全,资财管理规范有序。成立财产管理小组,定期进行财产检查,财物和资产能做到账实相符。经费使用规范,大额经费使用经过校务会议集体讨论、科学决策,经费使用情况每年向全体教职工公示。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进行收费、公示,接受多方监督。学校重视资源利用,努力优化资源配置,注重设施设备的维护,学习和办公条件良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学校虽占地不大,且能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布局,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建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问卷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学校近几年在整合教育资源、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方面“成效明显”和“成效较明显”总计达95.96%;家长对学校的校园氛围和整体办学质量感到“满意”和“较满意”总计达93.08%;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感受是“喜欢”和“比较喜欢”总计达89.36%

2、注重安全第一,确保责任落实,建设平安文明校园

学校牢固确立安全第一意识,始终把校园安全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大事常抓不懈。学校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制定了各类安全应急预案,构建了由校级、中层、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及家长等多方参与、多层级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力保安全工作一贯到底,不留盲区,防微杜渐。定期对师生开展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安全教育,组织师生进行消防、地震等逃生演练,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确保校园和谐平安。多年来学校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又一次顺利通过“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的评估,多次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3、依托家校互动,加强校社协作,形成共同育人合力

学校依托家校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促进家校协作共同育人。学校建立健全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积极发挥参与学校事务治理的作用,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学校建有家校互动平台,开设微信交流群等,让家长了解学校,促进家校沟通交流。学校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子女成才观。利用家长学校,定期开设家教讲座,不定期的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一系列的有效家教培训指导,内容涵盖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适应期和生涯指导教育等,不断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和育人能力。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每学期通过校园开放介绍发展情况并听取家长意见或建议方面的工作感到“很满意”和“满意”总计达计91.8%

学校注重校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并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学校坚持依托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发展的宗旨,在社区教委协力支持下,集聚和利用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博物馆、大光明电影院、消防五支队等社区教委成员单位的教育资源,为学校课程开发、特色创建、学生课外实践提供了多样的资源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社会体验。学校作为社区市民学校的办学点,坚持常年对社会开放校史室,操场、体操房、计算机房、室内训练场等市民体锻健身场地和技术培训。学校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投入志愿服务,多名教师加入志愿便民服务行列,义务维修手机、维修电脑,学生在长征医院、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展示了学校的良好形象。

(四)学生发展

1、完善育德机制,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学校认真制定德育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及每学期工作计划,不断构建和完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采取主题教育活动、课堂内外渗透、营造育德氛围、加强建设育德队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两纲”教育、品德教育、行规教育等融入育人全过程,落实学生培养目标。发挥学校作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传承“储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人生理想。学校以《走进储能之礼仪篇》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创建“德育特色班级”和“温馨教室”活动等,开辟“德育资源库”校园网专栏,在浓厚的育德氛围熏陶与感染下,使学生在自主管理、日常行规、文明礼仪等方面取得了进步,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养。问卷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两纲”教育方面“成效明显”和“成效较明显”总计达94.95%,家长认为学校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道德品质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做得“好”和“较好”总计达95.6%,

2、加强体育锻炼,重视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学校运动会或体育周,定期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克服场地小的困难,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作为上海市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学校重视体教结合工作,整合资源与力量,加强协同与合作,强化训练与培养,尤其是游泳、武术和射击等项目上,在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并向上海市等高一级运动队输送了多名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

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规范的危机干预、学生个案管理等各项心理教育制度,心理专用教室、活动室及心理测量工具、相关软件齐全,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基于测评与改进视角的课堂心理环境研究》市级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各类心理疏导工作,坚持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周活动,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自助和互助的、名为“心灵家园”的心理社团,面向全体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013年通过评估验收,学校成为首批“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

3、拓宽育人渠道,丰富成长经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学校不断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搭建多种平台,开展精彩纷呈的、具有储能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每年举行“两节”“两周”“两会”等各种仪式活动,让学生在艺术节、科技节、心理周、运动周、师生迎新会、爱心义卖会等活动中展示特长风采。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红色寻访、集邮活动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利用完全中学优势,以多种联通方式的初高中互动,探索初高中一体化教育模式,如每年选拔新高一学生辅导员队伍,通过合作主题班会、互动德育主题活动、团队一体化建设、学习方法交流等互动,发挥“大带小、小促大”的作用,促进高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发展。

(五)自主发展

1、依托互动教育,基于发展需求,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学校根据完中特点,以《高初中互动中发展学生能力的实践研究》实验课题,积极探索高初中学生混龄合作的互动教育,促进高初中学生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互助成长。互动教育在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开放、互通的相关课程群,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中,感染“同伴”身上的优良品质,完善人格,增强彼此的自信心,促进共同发展,为完中一体化育人的办学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学校继续寻求互动教育新的生长点,为促进师生共同不断发展,开展了《基于师生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提升建设》的实践探索,借助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信息化互动平台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一步得以有效开展,持续推进互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互动时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学生的数字化课程学习和教师网络研修、网络教研。学校网络教研管理平台,不仅是一个课程资源系统,收集了课堂实录、教案、学案、课件等教学资源,还可以进行教研管理,让教师在网上进行评课、研讨、交流等,拓展了校本研修与教研的时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依托校园网开发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数字化移动平台,已成为高初中学生个性化、互动、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平台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也使高初互动课程实现课堂翻转成为了可能,高初中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混龄合作”在信息化环境中,演绎出互动教育载体的延伸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1、在办学理念引领下,进一步丰富“互动教育”内涵,深化“互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彰显其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育人价值,发展学校办学特色

“互动教育”作为一所完中学校培育办学特色的实验项目,建议学校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系统思考“互动教育”持续深入推进的顶层设计,使学校在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焕发出勇于创新、发展特色的生机。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出发,在学校“知行精进,储能效实”办学理念引领下,聚焦于学校整体发展,对“互动教育”内涵进行新的诠释,不断探索完中学校高初中学生一体化培养的育人规律,进一步完善“互动教育”内容与模式,更好地发挥对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作用,不断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2、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理顺各类课程的内在关系,完善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形态,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

    建议从学校课程的性质、任务、形态和功能等进行梳理,进一步理顺以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探究)型三类课程为主架构下各类课程纵横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完善学校课程内容与结构,深化以培养会学、乐学学生为重点的绿色课堂建设。进一步凸显学校课程的系统性、均衡性、选择性,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课程支持。

二○一七年十二月七日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