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简史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古人大都相信测字以知其运程如何。今天我也来为大家测一个字:储能的“储字”。何解?储即人、言、者。也就是人人都要评论的。如何评论呢?且看“能”字便知其中奥妙:人言者——能。储能中学被众人称作能者。那么我们身为储能的学生就有必要回首储能的昨天以便于更好的演义储能的今天,展望储能灿烂的明天。
储能中学前身是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所以请允许我用一句宁波话作为开场白:“各位,今天特别高兴为大家介绍这所学校的过去。”
1938年上半年,日本轰炸宁波,效实中学部分师生来上海孤岛(租界)避难,效实中学校长冯度,在上海的宁波工商业者的支持下,开办了效实分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可是,小鬼子!分校于次年停办。好在不久后,经原校董的同意,得以继续办学,同时改校为:“储能”。此名出自于严复译作《天演论》中“物竞天择,效实储能”一语。
可以说,储能中学创办的年代就已经为它铺就了革命的路基。
储能中学校址坐落在上海闹市中心牛庄路770弄3号。如果说对于牛庄路在座的各位不太熟悉的话那么就想一下如今繁华似锦夜亦如昼的南京东路,其实它们是两条相邻的马路。
同时,这个地址也是原清凉寺的后半部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座老式的三层楼房共有十四个较大的房间,其中十间是教师,两间作礼堂,一间当图书馆,一间辟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后用的实验室,还有一些零落的房间作为办公用房和宿舍。前面就是清凉寺,钟声,说话声与学生的读书声混杂一片。当时的情景与一句话很相配。古语有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所以那样的地理位置,生活学习环境造就了储能师生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因素也成就了储能浓厚的学习氛围。再加上改名储能后,学校逐渐打破了地域界限,不拘籍贯,扩大了师生来源。致使师生不再都是宁波人了。抗战胜利后,中学部学生增至200多人,教师30余人。储能的发展——蒸蒸日上。
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1942年,1943年,随着冯宾符,段力佩等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共产党员到学校任教,使学生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储能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外辅导,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进革命启蒙教育,打破了储能旧式教学中的沉寂局面,改变了过去关门办学,不问政治的状况。让学生如沐春风,自然对于爱国进步活动也较活跃。
但学校周围环境十分险恶,警察局近在咫尺,日本警探随时会闯进学校来。如何保护学校保护进步师生,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困难的任务,真是难熬读书人啊!不怕!且看段力佩如何敲避“ 监督”。
以下的一段文字是摘录自段力佩老先生的《我与储能中学的学运》一文。
好一招“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啊!
当然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惊心动魄。储能师生在暴风雨中经受了战斗的洗礼,在如火如荼的革命中锻炼成长。上海解放后,大批师生参军,走干或走上其他新的战斗岗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储能先后献出了8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
我们校园的浮雕艺术品正在默默地向每一个储能人讲述着这8位烈士的故事。你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你必须明确你是一名光荣的储能人。
储能历史,美丽不可方物,光辉无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