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把美育课堂搬进博物馆

作者: 政教处  发布时间:2023-04-06 浏览量:


——上理工附属储能中学师生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在博物馆上美育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2023年上海打造的“100社会大美育课堂之一,上海博物馆针对“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特别推出 “社会大美育课堂”,在夜场期间为学生团组提供艺术教育导赏。


2023322日晚间,在李文斌校长的带领下,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高一年级人文素养班的师生们将美育课堂搬进上海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讲师和学校艺术老师对欧洲艺术之美的分享和欣赏,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欣赏到了欧洲艺术巨匠的绘画名作,也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体会到了不同时期的欧洲绘画艺术特点,进一步感受到不同类型的艺术美感,了解到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的重要意义。






整个展览分为8个板块,精选了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老师们在充分把握展览主旨的基础上,用趣味的语言展现了作品中的知识点与趣味性。老师们生动的讲述和提问,都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美妙绝伦,提高了人文素养。










同学们对于本次美育课堂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以下是高一年级人文素养班学生代表感言。


唐埕瑞:艺术广大之极,足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瞻仰古来世界艺术巨匠的画作,目之所及岂止油墨与勾勒。从透纳到劳伦斯,从卡拉瓦乔到卡纳莱托,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与大师面对面。线条间窥见情思,明暗中洞见历史。

正如《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中蕴藏着一个悲天悯人的爱情故事,充满情感的色彩和氛围渲染深深映在我的眼底,波涛的海浪和多云的月夜,穿过云层的一缕月光。其深刻的情感令我不得不为之默然,画作也正与人对话。

52件真迹画作,呈现一部浓缩400年的欧洲美术史,这些名垂青史的作品,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串联起百转千回的艺术的故事。时间不断走动,命运的重量也在不断沉淀。

人生当于岁月推移中粹炼,丰厚着生命底蕴与艺术的容量,于一次次盛大的震撼中,抛出灵魂绚烂的光华。

 

徐欣柔: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这次上海博物馆联合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特展,汇集了众多在艺术史课本中的大师作品,令我兴奋不已。进入展馆,一幅幅油画琳琅满目地呈现在眼前,还没走近就已经被强烈的色彩吸引,走近后更是连连惊呼和震撼。

是力量感,是强烈

是深邃感,是抽象

是情绪化,是自我

整个展览讲述四百年经典的欧洲美术史。拉斐尔笔下柔美的圣母、卡拉瓦乔戏剧性的表情、伦勃朗奇妙的光线、莫奈笔下柔美的鸢尾花、透纳笔下狂野的风暴,都令人感受到艺术的震撼魅力,我陶醉在行云流水的线条和浪漫飘逸的情怀之中,仿佛感受到作者在忘我的自我探索与创作,用他独特的油画语言和灵魂对话。

我看到的不只是油彩的堆叠,更多的是自由,热烈,潇洒,力量。

 

李阅雯:走进展馆,一幅小男孩的油画吸引了我。画上的小男孩一身红衣,品貌非凡,肤若凝脂,乌黑亮丽的头发微卷,一副栩栩如生的模样。讲解员的讲解却恰恰相反,这幅油画中六七岁的男孩其实在这个年纪早夭折了,家人因悲痛找人创作了这幅《红衣男孩》作品。让我不禁感叹,油画在当时能记录的事件多样又有意义。

另外,诸如《纳西索斯》是告诚人们不要过于自恋,《墨丘利与不诚实的樵夫》是告诉人们要诚实,油画不仅仅能够记录,还能够告诫人们简单的道理,同学们也能通过这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浸润在人文教育中,我想这就是大美育的意义所在。

 

王佳怡:冒着细雨我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带上耳麦挂上吊牌的那一刻,我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一名艺术欣赏者。

第一幅《拉斐尔》将我吸引,第一眼认为平平无奇,只认为是母亲抱着两个小孩,误以为是传达母爱的画,但一经讲解员的剖析,才往更深层方面看,细节到孩子手中花的品种,才品味出这幅画的讽刺意义,弟弟将带有母爱含义的康乃馨赠与哥哥,就好似将母爱施舍给他。

在无数幅画中,我读出了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生活。我懂得了欣赏一幅画不仅仅看构图、颜料、人物,更注重的是细节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揣测画家们所传递的情感。

没有这次机会,我大概很久都不会踏进画展,这次很有意义的经历,让我更一次领略到了“历史”两字,是神秘又大胆的,是破碎又新颖的。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机会来体会历史的长河。


关闭当前页面